对联发展史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联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 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成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则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 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 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比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于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分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一则说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在独立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联名下的一部分。 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对联的萌芽首先应该在于民间,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进而推广而为社会接受,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与风俗现象。对称以及平衡,是中国哲学文化与艺术美学一向追求的特点,这点在早期先民的有意无意的模糊美学观中已经是最为特出的一点了,从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的打制、生活用品的装饰,到汉字创造都鲜明体现了结构对称与平衡的特点;道家文化的大极、两仪、四相、八卦的对称平衡推演更是突出强调了此点。对称与平衡的审美取向,渗入文学便表现为对偶句,进而发骈赋,也孕育对联。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声文辞,运裁为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他从人畜形体特点悟出事物对称平衡的“必双”的特点,如人分左右手,左右眼等,认为这是自然赋予的,由此推及辞章,也必然体现“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特点。 富含对称及平衡这个审美取向的对偶句,是从民间萌发而后为文人研究,进而推广到社会的。而以为对偶句为核心躯干的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为突出对称审美取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的。而在民间对句萌芽起始阶段,应该在先秦时期了,这个时期诗歌、辞赋尚不成熟,自然没有为特定目的而写的联语。据此逻辑,有不少学者认为对句应该早于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