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需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建议

通过本专题5年多的执行实施,虽然在秦岭造山带取得了初步的找矿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科学问题尚需探索:

1)成矿理论上需要不断深入和创新,对秦岭造山带不断发现的成矿事实和地质现象要能予以解释和容纳,这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如对于SEDEX型矿床和MVT矿床的再认识等。

2)经过50多年的系统工作,陕西秦岭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已经相对比较高,地表露头矿、浅部矿及易辩认矿基本找完,地质找矿的难度加大,找矿勘查进入“攻深找盲”阶段,新一轮找矿主要是寻找隐伏矿床。陕西秦岭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构造演化复杂,多数区域受脆-韧性剪切构造控制,具有浅部脆性构造控矿、深部韧性构造控矿的特征,已发现的多数矿床目前的勘探深度主要集中在500m以上,500~1000m的第二深度是否具有找矿前景,采用什么样的深部找矿技术方法有效,值得深入探索。

3)秦岭地区植被覆盖严重,构造破坏强烈,地势起伏相对较大,严重影响了物化探及遥感方法在找矿生产中作用的发挥,异常综合解译水平不能满足找矿实践的需要。对于具体异常的精细分析及综合解译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4)对区内地质、矿产、物化探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分析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找矿选区及评价工作。

5)基础地质工作(如1:5万的地质填图和物化探扫面数据)需要持续加强和更新,这是找矿勘查工作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矿集区、成矿带、矿田、矿床不同层次的综合找矿数据库尚未建立,这对找矿信息的提取、对比、分析造成影响。

根据秦岭地区目前的找矿工作现状和研究程度,提出下列5个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1)秦岭地区铜矿成矿条件与找矿靶区优选验证。以往陕西秦岭地区的找矿工作主要依据喷流-沉积模式开展,先后发现了铅硐山、八方山 -二里河、双王、八卦庙、大西沟、银洞子、桐木沟、穆家庄、马元、铜厂等一批超大型、大型、中-小型铅锌、金、铜等矿床,然而近年来的找矿工作始终无重大突破。相比而言,相邻地区的河南省和甘肃省找矿成就喜人,相继发现了东沟、千鹅冲、桃园、竹园沟、纸房、温泉等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钼、铅锌多金属矿床。陕西秦岭地区板房子-沙沟矿集区、山阳-柞水矿集区内普遍发育小斑岩体,尤以位于商-丹断裂带和凤镇断裂之间的山阳-柞水矿集区最为显著,广泛分布着一系列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小岩体。伴随这些小岩体的侵位,形成了一批与花岗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如池沟、冷水沟斑岩型铜钼矿等。这表明,陕西秦岭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及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勘查工作有可能在深部找到大型斑岩型Cu、Mo、Au矿床,同时可为秦岭地区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铜钼金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与借鉴。

2)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与金属矿床定位机制及找矿预测研究。秦岭造山带从中三叠世(T2)进入全面造山阶段,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作用发育,但是金属矿床的具体定位机制尚需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找矿标志,开展大比例尺找矿预测,为找矿突破提供支撑。

3)秦岭地区小岩体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优选研究。秦岭地区小岩体众多,岩体特征多样,哪些小岩体能成矿?其找矿标志有哪些?这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为小岩体成矿理论提供实际和支持。

4)秦岭地区金铅锌钼银铜矿床成矿系统、矿化规律与勘查系统研究。研究区内金铅锌钼银铜等金属成矿系统,总结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不同深度的找矿方法技术,建立勘查系统,推动找矿工作。

5)地质矿产勘查数据库建设和找矿应用。对已取得的各种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勘查资料数字化,建立数据库; 并对不同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找矿模型及找矿标志详细整理入库,为相似类比找矿提供比对标准。在实际找矿工作中开展数据库应用研究,并研发相应的技术体系与方法标准,为数字勘查奠定基础。

以上科学问题的逐步解决既可为陕西秦岭地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支撑,也可为区内及邻区寻找同类矿床提供示范与借鉴,进而带动整个秦岭地区深部找矿工作,切实为国家未来10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

建议下一轮工作中着重提升秦岭地区的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程度,大力提高勘查技术方法组合等方面研发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坚持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突出重点,集中突破,加强野外多学科的联合现场考察研讨,力争实现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