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民间艺术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一
南庄架火
南庄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
南庄架火,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从那时开始,岁岁新春元宵佳节,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南庄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 南庄架火,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大,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架火有常年与闰年之分。平常年是十二层,闰年时十三层。这些殿字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公尺开外。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对衬,主次分明,恰似一座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架火上悬挂着数百个彩炮,外饰以精致的彩色图案,全部用五颜六色的手工纸和瓦金抵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编织而成,图案各异,风格奇特。图案中,有八卦、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悬挂架火之上,恰似锦上添花,颇为别致、好看。
南庄架火的顶法也与各地不同,十数米高的架火,不需栽通天往加以固定,而只以四条绳索拉紧四角,从底端向上,一层一层往上顶架,最后将绳拴牢,稳固如山,后人称之为“无根架火” 架火一般顶三天,最后一天晚上燃放。燃放时,不需要人直接点燃,而靠对面和左右对角的引火装置互相对打引爆。人们称这种装置为“码儿”。这些对打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嫦娥奔月”等等。这个时候,可以看到一对对“码儿”飞窜对擂,一尊尊火炮疾如电闪,簇簇火花争芳斗艳,金碧楼阁忽隐忽视,宛如海市蜃楼闪现。
多少年来,南庄架火以其工艺独特、绚丽多姿、气势宏伟而载入史册,并辈辈相传,至今不衰。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二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
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三唱票
每当八小时工作后的晚饭之余,夜幕微微降临之际,偌大的太原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街巷交汇的街口,路傍空旷之地,或是街头花坛之畔,临街游园之中,围聚着层层人圈,阵阵金锣皮鼓声,丝竹弦调声,像春风一样穿越人丛,飘溢四方,中间还夹杂着抑扬顿挫,或似行云或似流水的“山西梆子”唱腔声。这便是传承既久的唱票儿开始了。
唱票儿,是太原人久盛不衰的一种民间娱乐,传之既久,则成为人们的一项民俗文艺活动。它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很难有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最晚在清末民国初,便有了唱票儿的记载,并且,时至今日,虽几经磨难,却更有着愈炽之势。
所谓唱票儿,其实就是一些对晋剧,即习称的山西梆子,颇有些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们,自凑自搭的演出班子。太原人酷喜山西梆子,很多人迷恋名角唱腔,久闻长看,耳濡目染,对不少传统剧目中的唱词、唱段、唱腔,甚至全套的唱作念打,牢记心中。休暇无事之余,串门路出之行,不免哼之于口,唱之于腔,表演作打于身段。天长日久,熟练于胸,总想找个地方模仿表演,过过演唱的瘾头。于是,这些被人们称之为“票友”的人们,终因按捺不住的表演之欲,便大着胆子寻找志趣相投者,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凑在一齐,随便找个地方,互为观众演员,自唱自看自寻乐趣,借以宣泄久抑的激情。而有些愿听戏者,不用召集闻声自到,久而久之,琴师、鼓乐、演员、观众,自凑一班,晚间无事,聚之街头巷尾,放开腔门大唱一番,丝竹锣鼓伴奏其间。这种形式,代代传承,终成一方之习俗,得名曰“唱票儿”。
太原的唱票儿,不用化装,不需行头服饰,更无需舞台布景一应装饰,演出极为简便,想唱什么便唱什么。平时众票友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地址、时间各自心里明白,有事者自然不到,无事者不请自来。一俟开唱,则互相尊重,形同正式班社表演,不唱完一段,不能随便打扰。有时围观的听众中,自有其它地方的票友和业余表演爱好者。他们在观众群中,围观听唱,有时听的兴起,亦不请自出,待表演者完就一段后,毛遂自荐,要求来上一段。此时,东道主必定要让这位素昧平生的同道者,表演一段,并且,不论演技高低都须喝好,这是唱票班的一种规矩,否则视为无礼。而唱票班也正是这样逐渐扩大的。
有些票班,高手云集,声势很壮,虽为业余表演,却有较高水平。于是,逢着一些亲戚友人,有个红白喜事。生辰寿诞,便应邀前往助兴打帮。如遇喜事则多唱“天官赐福”、“龙凤呈祥”等,如遇丧事则唱“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剧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票友之中,虽然有不少人只是为凑热闹,出于爱好,平日能唱几句,多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也有不少人熟谙音律,精研唱腔,演艺精湛,自有独到之处。所以,有些正式戏班的演员,甚至个别名演员,也常常涉足票友之间,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以至有的票友在戏班缺人,难以开班之际,应诺受邀登台表演,或“下海”为优,或演完即返。
太原的唱票儿,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倡导下,愈发壮大和提高。每逢夏日昼长,乘凉的人们行至街头,便可听听这种不取分文的清唱表演,获得小憩之余的艺术享受。我们祝愿这种健康的、与民欢乐的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为太原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活跃太原的民间文化和文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四九曲黄河灯会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荒莽而博大,辽阔而粗犷。九曲黄河灯会就是诞生在高原厚土上的富有特色的民俗之花。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年节中最快乐的日子,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晋北平鲁县西南一带的村庄,转九曲的活动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多达五天,少则三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方圆几十里的邻村乡老,亲朋好友都携男带女,赴会观赏。
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进口,宽约一米,游一次行程约一公里。木杆或玉米杆均为两米高,按规定的距离和路线串栽在地上,用绳子在灯杆中间连接,上端置直径12至15厘米的圆形木质灯托,再用色纸裱糊20厘米高的灯罩,内放胡油灯点燃。木杆上的灯数,一般为 365盏(闰年另加30盏),一盏灯一天,象征一年 365天。灯场中心,栽一根高达七至十米的“老杆”,上面挂有大灯笼,并置有烟火,等待点燃。灯场外面有许多用块炭垒砌成的圆锥形的“旺火”,夜间点燃,火光冲天,供游人观赏和取暖,为灯场不可缺少的陪衬。
遇有瑞雪降落,天空飘拂着薄薄的雪花,灯场里点燃着盏盏灯火,更富诗情画意:近看,竖成列,横成行,似朵朵荷花含苞待放;远观,繁星点点,光明灿烂,宛若五彩缤纷的银河落地。待到吉时,“灯官”入场,鸣炮三声,这时场内的灯光亮起来,场外的“旺火”燃起来,秧歌队被红着绿,手持红绸走进场内。踢鼓子秧歌队扮演“封公子”的,高声唱着: 一刹锣鼓用目观, 四海龙王正面站, 我队敬香把神参, 保民四季得平安。
秧歌队领舞的男角称“鼓子”,女角谓“拉花”。男角随着唢呐曲牌进行表演,动作刚劲有力,敏捷利落;女角的表演轻盈细腻,温娴多情,队员们舞着红绸,给夜空抹上了片片红霞。接着,各种社火队伍,以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倘祥,一派热闹景象。那些平素很少出门的妇女,也在这个时候看红火,游九曲。在花灯中,他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有的游出去了,有的游不出去又绕了回来,引起一阵阵欢笑。当活动进入高潮,老杆上的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会场群情激昂,欢声雷动。那些老年人也在儿女们的搀扶下进入灯场,转至老杆下面,十分虔诚地绕老杆行走一周,再用双手摸摸,当地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那些充满朝气的青年也会浮想联翩,他们想象着生活的道路好似这九曲黄河阵一样曲折蜿蜒,需要人们克服艰难,奋勇向前。
九曲黄河灯会自唐代就已兴起。相传,当时平鲁县西部有条太罗河(今关河),左拐右弯,经九道弯才可出境汇入黄河。每逢大雨降临,山洪暴发,河水如脱缓的野马,四处奔流,泥石随流而下,尤其是转弯处更深受其害,牲灵淹没,民舍冲毁,田禾吞尽。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好乞求龙神保护,免受其害。于是,兴起点灯,供奉龙神,希望每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俗称“点平安灯”。因为这种民俗活动最早在九道弯河岸边的村庄兴起,所以又称为“九曲黄河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地壳的运动,太罗河干涸,自然灾害减少了,最早出于避害趋利目的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黄河灯会,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年之后,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度良宵佳节,盼望人寿年丰,使古老的黄河披上了盛装,焕发了青春。
关于九曲黄河灯会的来历,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祭把道家鼻祖老子,九曲实质上就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形。有的说它是古代战争中的迷魂阵图形。更具体的解说是,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凶狠无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请领兵伐纣,直把商纣兵马打得节节败退。为保商纣江山,当时商朝太师闻钟请来好友赵光明率兵抵御,赵光明不幸丧生。其妹“三霄”(赵光明的三个妹妹)为给兄长报仇,设下九曲黄河阵让姜子牙破阵,最后“三霄”阵破人亡。后人为感念赵光明及其“三霄”为朋友尽义气不惜牺牲生命,特把九曲黄河阵演变成游艺活动,供人们观赏。
九曲黄河灯会的诸多解释,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积淀,它们***同赋予这一悠久的民俗活动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