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镇的非遗文化
军寨道情
军寨道情是关中道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道教的教曲,起先宣传道教的教理、教义,并以宣传道教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点化”。
道情是以“清、贤、高、载”四字为教义宣传。“清”是清静无为、“贤”是贤寿重德、“高”是高风亮节、“载”是宣传教义,大部分以道教故事为主,或以道教经典编成句乐,吸收民间歌谣,发展成为许多曲种,形式有立唱、坐唱,配有鱼鼓、尖板、云香板、撞铃等打击乐器。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呜夜啼》、《牧羊夫》、《五更调》、《雁儿舞》、《十三调》、《耍孩儿》、《梅花调》等48个,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一唱到底。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唱腔优美绵淳,悦耳动听,道教音乐色彩浓厚,剧目有《卖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孝母得金》、《状元及弟》、《三孝廉让产》、《吕蒙正赶斋》、《小姑贤》。在楼观地区,以军寨村道情为代表,故称军寨道情。
楼观锣鼓
楼观村村都有锣鼓队,鼓谱大同小异,以八卦太极鼓为基础,吸收了其宅鼓乐的打法,锣鼓队出发,由仪仗队引导,数十面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锣鼓配有大鼓、中鼓、大镲、中镲、中锣等。鼓点紧促,流传鼓谱有《小沙锅》、《大沙锅》。
牛斗虎
牛斗虎是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于楼观镇八家庄,有五人表演,其中2人扮虎、2人扮牛、一人扮牧童。八家庄的牛斗虎有四大势、八小势、二十四个平阳势。老虎的扑、搜、望、趔、立、卧、坐、缩、滚、跳,虎虎有势。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顽皮可爱,表演紧张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劲,表现了邪不压正、弱不惧强、勇于拼搏、战而能胜的思想内涵。
竹马
竹马是常见的民间舞蹈之一,楼观竹马最具代表的是鹿马竹马,舞时场上有8个竹马,马的前胸和臀部各点有蜡烛,跑起来不灭、不倒,竹马队形有白马分鬓、老龙缠树,四盏灯、钓花、蛇退壳、里摞城、外摞城。表演里摞城、外摞城时,领队者手中持8个约2丈长的细竹篾,另一端发至骑马者手中,4匹马顺时针跑,4匹马逆时针跑,8个竹篾不乱不散。
地游子
地游子是民间舞蹈,一般由六个姑娘表演,着长裙广袖古装,脚踠处套挂莲花彩圈,用细彩绳系腰,踏着轻柔和缓的音乐鼓点,缓行慢舞、碎步轻移、平稳轻盈,如莲花仙子水上漂,队前的领舞以纱扇、拂尘开道,变换队形,合唱民歌,欢快热闹。楼观地区的地游子以姚村为最名。
木偶戏
以前在楼观地区活动着几个木偶团,现在只剩下大玉、延生观两个剧团,在清朝时期,以泥塑为主,民国时期实心木雕演变至今镂空木雕,纸塑头型减轻、身型增大,依据形象、性格,设计成扁圆、胖瘦不同的形态,夸张生动、浪漫奇特、典型鲜明、比较写实,脸谱色彩鲜明、细腻,神情兼备,是上乘的工艺品,木偶表演唱腔以秦腔为主,表演者一手举木偶,牵动细绳、引动眼睛、边舞边唱,动作舒展洒脱、唱腔慷慨激昂、凝重苍郁,主要表演剧目《下河东》、《斩秦英》、《双宫诰》等。
皮影戏
皮灯影也称牛皮灯影、小戏,楼观镇目前只有西楼村的皮影戏部分演出,楼观皮影镂刻精巧,把牛、驴皮经过细制,施以阳刻、阴镂、细凿、粗截等手法,刻成人物、走兽、用具、摆设,经染色、罩运、熨平、连缀而成,都是精美的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唱腔主要是秦腔、弦板腔、道情,绝技有刀砍头落、马踢头飞,唱段有《花亭相会》、《下河东》、《进新府》、《唐王游地狱》、《抱火斗》等。
社火
社火是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民间艺术,也称“耍社火”,分为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主要扮演各种历史神话人物、戏剧人物、戏剧故事为主,焦镇村的社火是楼观镇的代表,多次受到表彰,特别是正西社的青器艳光、正东社的血社火,各俱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芯子
芯子是社火中的高雅艺术,在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大拇指粗的钢筋,约2米,用彩色纸作成造型,表演出将4—10岁的儿童,绑扎其上,站在顶端,场面惊、险、巧、奇。
秦绣
秦绣源于西周,振兴于今,是秦绣的产地之一,主要分手工绣品和机制绣品两大类。楼观多为手工绣品,主要针法为平针、齐针,绣品有门帘、床帏、被面、枕套、裙袄、凤冠霞披、老虎枕、绣花帽、香包等。
剪纸
楼观剪纸构图丰满完整,布局讲究,有主有从,有淳朴、粗犷、简练、明朗的特点,包含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古朴的民间风格,主要形式有:窗花、床帏花、门画、挂帘、枕花、鞋花、双喜花等形式多样,有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人物、传说故事,楼观镇鹿马村的吕孔雀和新安村的魏鲜丽的剪纸作品于1989年赴法国“东方艺术节”获三等奖。
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节日陈设的花馍有“鱼馍”寓意“吉庆有余”,“鸡馍”寓意“黎明早起”。蒸馍时,火候很讲究,否则不能成型,制作时留出恰到好处的余地,做到一次性成功,花馍蒸好后,再施以红、绿、花等鲜艳食用色素点缀,说是观赏的艺术品,又是可口的美食。
泥塑
楼观泥塑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泥塑,另一类是泥塑神像。自然泥塑在广大农村比较普遍,大部分是农村人不论大人、小孩都比较喜欢制作,随地取土,搓泥揉克、捏制模型、塑胚罩粉、开纹点彩,制成花样繁多的彩色塑像,主要供人娱乐、欣赏。
泥塑神像就不同,首先要确定神像的音容形像,然后与主人达成意见,一般在延生观代家梁上取土(主要是那里的土没有砂石),用木条扎成空心骨架,草绳缠身,然后上泥、挂衣,大部分塑好的神像用红被面盖好,眼睛用红纸糊,选择吉日揭幕开光。
纸扎
在楼观纸扎艺人比较多,他们用竹苇作骨架,用彩色纸塑成各种灯笼,庙会祭品,丧葬祭品,种类繁多,式样美观。一般灯笼最多,发展较快,特别是莲花灯笼,玻璃纸灯笼很受周围乡村群众喜爱。庙会祭品,大多扎出亭台楼阁、山水花草,钸以戏剧人物或历史故事,浓墨重彩,精心扎彩,是纸扎中的精品,件件都是民间艺术品,深受群众欢迎。丧葬祭品,一般有纸扎的幡、斗、花圈、童男、童女、彩马、金山银山,现在又推出彩电、冰箱、沙发、别墅、轿车等陪葬祭品。
彩绘
彩绘在楼观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和楼观台的多次重建有关,彩绘艺人比较多,目前已成立了两个彩绘队,他们是南寨彩绘队和界尚彩绘队。
这些艺人们用各种颜色的染料,精心绘制成美丽图案,有山水、花草、鸟兽、人物、历史故事,代表作有界尚彩绘队制作三原城隍庙彩绘,南寨彩绘队制作楼观台说经台长廊彩绘。
天灯
楼观天灯是楼观台的一景,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由白纸、细铁丝、薄竹篾制成,每天晚上放行,临放行前,将蜡烛稳定在细铁丝上点着,随着灯内的受热膨胀变转,天灯慢慢上天,飘在楼观天空。
楼观天灯有段故事,传说宋朝时,南方有位王秀才游学到楼观台,在观内读书并得到道士的资助,秀才发誓如果得中,一定要出家为道,侍奉老君身旁,王秀才进京果然得中,心想如果弃官有违皇命,如果不去楼观台有违誓言,正在左右为难,正月十五晚上,在京城看见人们放天灯,他想何不作对天灯,代替他在老君的身边,于是就请老艺人作了一对,放在楼观台上空,永远伺俸老君。
青器焰光
农历正月二十三,是楼观镇焦镇村最后一个年会,也叫“落马会”。年会上,正西社表演的就是“青器焰光”。
青器焰光是一个极具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有的是把碗、碟、勺、壶这些青器家伙固定在一个大转盘上。而焦镇村的青器焰光则是先把纸扎成美丽的亭台楼阁,把一个摘星楼扎的非常漂亮,工艺精巧、讲究,楼四周的墙壁是用细纱做成,然后把这些青器用中草药熬制的特种“上药”粘上,楼的四个飞檐屋角更是各挂一串由八个细瓷碗倒累成的“风铃”,边走边发出响声。每件青器都摇摇欲坠,但每次社火游完都没有一件掉下来,等到结束后,再用“解药”取下。
脊兽
脊兽是楼观镇农村烧制的一种建筑工艺品,主要是安装在新建房屋的脊上,艺人大部分集中在楼观镇北寨村五组,把延生观代家梁上的土运来搅和、揉团,艺人用手工捏制成鸡、鱼、鸽子、仙鹤等飞禽走兽,并配有龙、凤形象,装进窑里,烧制成土陶。
在使用脊兽时有讲究,凡是民用建筑一般只能使用鸡、鱼、鸽子、松鹤等,鸡代表着“吉祥如意”,鱼代表“连年有余”,鸽子代表“和平”,松鹤代表“长寿”,但不能使用龙、凤。烧制成的龙、凤只能在庙宇上使用或其它专用宫殿上使用,使用底部配有云瓦,显得古朴庄重、吉祥富贵。
秧歌
秧歌是楼观镇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包括腰鼓,全镇目前有二十支秧歌队,一般由30—50人组成,逢年过节,表演秧歌时,前面有几十杆彩旗飘飘,几十面锣鼓轰鸣。扭秧歌不论是中青年妇女还是老年妇女,个个喜气洋洋,踩着悠扬的鼓点,身穿红、绿古装,手持红绸,边走边舞,深受群众喜爱。
孝歌
孝歌是流行于楼观镇山区各村的民间小调,曲是由陕南传到楼观镇,一般在安葬已故老人前一天晚上演唱,由3—5人组成,并配有锣、鼓、镲等乐器,演唱时有一人唱,有时有众人合唱,主要演唱的内容有《二十四孝》、《三十六朝》、《三十六古人》等。
孝歌传入楼观镇历史悠久,但随着这几年山区经济的发展,及期国家政策的变化,许多山区人迁移到山外,山里只留下老、弱、妇女等,孝歌逐渐衰落下去,成为楼观镇面临濒危的民歌。
布艺
布艺简单的是彩色布头,彩线为原料的制品,经过农村妇女的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过去人们做成的有香包、荷包、老虎枕、布老虎、虎头鞋等。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贴进自然,表现这个主题的布艺、色彩变的淡雅、明块、米白、浅褐、砖红、暗绿等,“大地色”广为流行。图案则偏向简单、活泼,以植物根叶、花朵、海洋鱼类、珊瑚、贝壳等为描述对象的题材将更加突出,花布艺纹理上,讲求粗犷与细腻的对立统一。
布艺也同时是集民间剪纸、雕刻、制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依赖于传统民俗而存在,孩子满月时外婆家送布老虎,布艺也可装饰家庭,让家庭更加温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
马角
马角是楼观镇民间一种俗神信仰,一般在东西楼古会时,附近各村都要向庙上俸送祭奠纸扎、大蜡等祭品,一般都有三个“马角”护卫。
马角亦叫法马角,起早选择三四个成年有经验的人,准备大刀、幡、表等物件,在神像面前焚烧跪拜,然后锣鼓齐鸣、震耳欲聋。法马角者在锣鼓声中举刀燃表,效法护法神下凡附体,逐渐抡起大刀,似晕非晕、似醉非醉,后边有一个人“拢马角”,边走边喊,唯恐大刀抡起伤了观众,大家见了退而避让,等到指定地点,把祭品上供,纸扎焚化,马角逐渐休息,苏醒过来,亦叫“落马角”,至此,法马角全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