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43天,拉肚子,医生给开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一次一片,一日三次)布拉氏酵母菌散(一次半袋...

小儿腹泻是指粪便溏薄,甚至稀薄如水样,每日大便次数增多,多发于夏秋季节,尤以2岁以下的小儿易发。其病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而导致运化失常。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则可造成阴津枯竭,气阳衰备,阴阳两伤,甚至危及生命;久泻迁延不愈,则可严重影响小儿的营养、生长和发育。

小儿腹泻,是一个消化道综合征。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省附近调节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低等特点,因饮食不当,以及肠道内受致病大肠杆菌或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腹泻,甚者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引起脱水、酸中毒等危症。轮状病毒是秋季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

病因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易感外邪,凡暑热、湿困、寒凉等均能引起脾胃功能失去司,

造成腹泻。

2、内伤乳食 因饮食不节或不洁,使脾胃运化去司,不能腐熟水谷,而水返为湿,谷返为滞,水谷水分并走大肠而成腹泻。

3、脾胃虚弱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补失养,或大病之后,而使脾胃虚弱,运化无能,清浊不分,形成腹泻。

4、脾肾阳虚 脾胃虚及肾,可致肾阳虚冷,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阳不足,脾胃运化失常而腹泻。

临床表现

1、 寒湿泻 大便清稀,泡沫多,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小便清长。舌苔白腻,指纹淡红,脉濡。

2、 湿热泻 大便泻下稀薄,急迫暴注,色黄褐,味臭,小便短赤。苔黄腻,指纹色紫,脉数。

3、 伤食泻 大便量多,稀薄,杂有残渣和乳块,气味酸臭,嗳气纳呆脘腹胀满拒按,常伴呕吐,矢气,拒按,泻前哭闹,泻后缓解。舌苔厚腻,指纹色紫,脉滑。

4、 脾虚泻 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食入即吐,色淡,时重时轻,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指纹淡红,脉濡。

5、 脾肾阳虚 大便水样,次数频多,泄泻无度,完谷不化,面黄神萎,肢软无力,四肢厥冷。苔薄、脉细。指纹淡。

治疗

1、 治则 健脾利湿止泻

2、 推拿治疗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做旋推,约300次。

(2)补大肠: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食指桡侧缘自指尖向虎口处直推,约100次。

(3)清小肠: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约100次。

(4)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螺纹面在小儿的腹部做摩法,约5分钟。

(5)揉脐:用掌根或中指端着力,在小儿的脐不做揉法,约5分钟。

(6)揉龟尾:用拇指端或中指端着力,于小儿龟尾穴做揉法,约100次。

(7)推上七节骨;用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螺纹面自小儿尾椎骨端向命门穴直推,约100次。

对于新生儿腹泻,也可参照此法。

寒湿者,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天枢。

湿热者,加清大肠;推三关,退六腑,推下七节骨。

食积者,加清脾胃;揉中脘,搓脐,用食、中、无名指螺纹面着力,搓摩脐腹部,约3分钟,拿肚角。

偏于脾虚者,加揉板门,推运内八卦,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掌心四周做推运,约50次,一指禅推或揉小儿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约300次。揉胃俞穴,捏脊,揉足三里。

脾肾阳虚者,加一指禅推或指揉小儿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联测旁开1.5寸肾俞,约300次。搽八髎,用掌根或小鱼际着力,在小儿骶部八髎部做檫法,檫至局部发热。

方药

1、 寒湿泻 藿香正气散

2、 湿热泻 葛根芩连汤

3、 伤食泻 保和丸

4、 脾虚泻 参苓白术散

5、 脾肾阳虚 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

注意事项

1、 注意小儿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

2、 乳食节制,不要时饥时饱,过凉过热。

3、 腹泻时期,吃易消化清淡食物,不食油腻食物。

4、 患病间遇小儿面色苍白,小便极少,眼眶凹陷、呕吐频繁,纳呆,精神不正常,要配合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