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饰八卦

夏代的服饰已有了尊卑之分贵族的服饰非常华丽,贵族的首饰制作精美。那里的人们似乎特别喜爱用艳丽的绿松石作为装饰。绿松石的色彩蓝得像天,绿得像海如同雨后的清新植物,象征着和平和生命。

当时已经有了最早的青铜器和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绿松石的加工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2002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的一座贵族墓中,在墓主人的骨架上,由肩部至髋骨处斜放着一件大型的绿松石龙形饰,在龙尾的下方,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整条龙形饰总长70.2厘米,由两千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只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它制作之精,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座墓葬是迄今已发现的二里头时代最高等级的贵族墓之一,墓主人是一名年龄三十多岁的成年男子。他的手边还有一件铜铃。

约在夏时期,周边西北地区的先民已懂得利用黄金和白银加工成纯粹的装饰品。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鼻饰,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黄金、白银饰品。

一、束发与插笄

夏代地处中原,人们喜欢将头发聚结于头顶或脑后,再用算来插发固定。笄是束发的必需品。《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头插骨笄、耳坠象牙耳饰的骨笄象珥是当时贵族头饰中的主要装饰。夏代的笄多用较好的骨料制成,式样虽然简单,但做得很工整,磨制精细的骨笄表面有着柔滑的光泽。笄首以圆顶居多,常见的还有锥形及个别的平顶和连珠形。山西陶寺发现的一枝骨笄,是一位高贵女子的饰品。磨制精细的骨笄上镶着玉首并嵌有绿松石作为装饰,是陶寺出土的骨算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在一些大中型的贵族墓葬中,墓王的头上有的还插有玉梳与石梳。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通体磨光的圆 柱体玉笄,出于墓主人的头盖骨上。在一些小贵族的墓葬中,墓主全身的装饰往往只有一支骨笄而已。但在出土中也有头上同时插有多枚发笄的现象。

二.金属耳饰

夏朝已经开始有了金属耳环。河北蔚县夏商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枚耳环是以青铜制成的样式十分简单,仅用较粗的铜丝弯曲而成。铜丝的一端被锤打磨尖可穿过耳垂。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该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相当于夏朝。青铜制品的出现,使制作首饰的材料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这种金属耳环,是以后各时期人们喜爱的一个种类。

三、项链与胸前装饰

夏代的贵族十分注重前胸部位的装饰.他们常常这样打扮:

—种是戴着纯粹由绿松石串成的项链这在大中型的贵族蓝葬中十分常见。如1980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处曾遭盗掘的墓葬中,仍发现有200余件绿松石管和绿松石片的小饰件。1981年发现的一座贵族墓中,也出有一串由87颗绿松石组成的穿珠项链。1984年的一座有随葬铜爵等物的墓内,绿松石串珠达150颗。这类绿松石串珠的组合排列很有规律,一般是将较大的珠饰放在胸前,两边逐渐由大及小排列有序。

另一种是佩戴绿松石与陶珠混穿的项链,或是纯粹由陶珠制成的项链,再就是贝壳串饰、骨珠或骨环制成的串饰。在山西襄汾县陶寺的202号墓中,墓主的颈部就戴着数圈这类项链,***穿系了1164枚骨环。另外还有许多作为装饰的坠饰,这在二里头文化种较为常见。

第三种很特别。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墓主的胸前多发现有用绿松石片镶嵌制作的兽面纹铜牌饰。在一座贵族墓中,墓主脖子上戴着两件精工磨制的绿松石管串饰,胸前有一件月200多块绿松石片镶嵌的兽面纹铜牌饰。图案的组合精巧,极富装饰效果。它的背面粘附着麻布纹,可能原先是衣服上的花饰,也可能是项链三的坠饰。这样的牌饰在同一地区陆续被发现,位置也多在墓主胸前,有的还与铜爵同墓出土,说明墓主显赫的身份。这种极富特色的饰物不仅显示了夏代中晚期的高度文明,对研究青铜镶嵌的起源和制作工艺也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有趣的是,三星堆出土的牌饰竟与这类铜牌饰有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