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说起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田园式建筑群,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众多土楼的身影,有的雍容富贵,有的宏伟大气,有的书香门第,有的小家碧玉,落落大方地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勾勒出富有客家生活气息的美丽画卷。
回忆多次在永定和南靖的山水间追寻土楼的经历,最有特色的要数承启楼那回,同行的彩珠姑娘出生并成长在那里,让我与土楼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承启楼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建于清康熙年间,全楼按易经八卦布局,鼎盛时居住八十多户六百多楼之王?的美誉,1986年邮电部发行的?福建民居?邮票采用的就是承启的图案。
到达时是临近中秋的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彩珠的父母备了美食款待我们。彩珠大叫我们有口福,因为她妈妈做了芋包。芋包是客家人最喜爱也最有特色的食物之一,芋头和木薯粉做皮,笋干猪肉做馅,通常要过年才能吃得上。彩珠家的芋包还加了虾皮和炒鸭蛋,更添美味。
另外一道让我喜欢的菜是一海碗的猪脚炖花生,加了红枣,最特别的是这菜做成甜汤,猪脚甜汤,我还是头一回吃。一盘炒鸭蛋,自家养的鸭子,喂的是谷子,蛋就是比市场上买来的要香。
还有芹菜炒冬笋,都是自家地里刚摘的新鲜蔬菜。彩珠使劲劝我们多吃点多吃点,我口里含着菜无法回答,只能频频点头。彩珠爸爸搬出珍藏的老酒、枸杞和一些草药泡出的药酒,把盏相劝。
彩珠边吃边给我们讲承启楼的故事。她们的老祖先在两三百年前从石壁迁徙至此。最早住的五云楼是向别人家买来的,老祖先有四个儿子,渐渐五云楼无法住下一族人,就建了承启、世泽等楼,在当地繁衍生息。
第二代是四个儿子,第三代是十六个,彩珠爸爸在边上插话说,就这样代一代传下来了。他接着还介绍了第四代第五代的男丁数目,我对数字不敏感,听过就忘了。
但我惊诧于他说的十六个都是男孩的事实,每家四个儿子,家族如何不繁荣。
石壁是福建三明宁化的一个镇,旧时原本隶属汀州府,人们通常认为石壁是客家祖先迁徙到福建的第一个聚点,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地。自晋永嘉年间开始,因为战乱等诸多因素,中原汉人离开河洛祖地向南迁徙,翻越武夷山脉来到石壁,凭借武夷山阻隔中原的种种动荡,建立家园过上了安定生活。后来石壁的客家人在漫长岁月中多次迁徙,辐射到汀州各县和闽南地区,直至形成闽、粤、赣客家聚居地,甚至还迁徙到四川等地。
年代最久远的五云楼,彩珠的祖先买下之时,已有约两百年楼龄,如今这幢五百年历史的土楼已经不能住人,只有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在义务看守。著名的?方与圆摄影师李玉详的经典土楼照片,就拍摄于承启楼和五云楼之间。
我见过那老人,有一次刮台风,我在楼里逗留许久,听老人讲了很多故事。老人坐在土楼门口的木椅上跟我说话,指着门口的青石板说,你看它们被磨得那么平,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你别担心这楼会倒塌,从我是孩子时起,它就一直这样倾斜,到现在也好好的。
传统的土楼传承了中原古老的夯土技术,用生土、石灰、细砂拌和,经过反复揉、舂、压夯筑成墙体,有的还在土中掺入红糖水、糯米浆,增加土墙的坚硬度,每夯高一定距离,就在土墙内放入杉木条、老竹片作为墙筋,起着负重力平均分散的作用,如此修筑的十来米高的土楼能抵挡几百年的风雨。
还有一回也是在承启楼,另外一位老人,当地小学的退休老师,跟我聊了很久,说客家土楼的渊源。他问我,知道我们客家人为什么把土楼由方形改成圆形吗?我笑着没说话。看过一些介绍客家人的书籍,了解一点常识,但我没有回答,我想听听专家以外的普通客家人如何解释。
老人说,圆楼的好处,一来可以最充分地利用土地,二来可以尽量避免方楼四个拐角处的阴暗,三来圆形的向心力可以更好地防地震、抗风雨,也更利于团结,四来圆边到圆心距离相等象征着完全平等。老人说得头头是道,还给我看了他画的土楼剖面图。
吃完饭我上楼睡觉。家家的厨房和储藏室都在一楼,卧室在二楼三楼。临睡前,彩珠爸爸指着用红绸布缠绕着的门楣说,看啦,明天这里有场婚礼。哦,我总是有这样的好运气。
次日清晨,我从睡梦中被惊醒,那时候应该七点左右,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闹得热火朝天,是新娘子被接回来啦!彩珠爸爸跟我们说过,新娘子是外地人,所以迎亲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外人也不方便去看。
我想像那个从江西来的姑娘,站在土楼门口,握一把糖果,抬起手往身后一扬,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憧憬着婚姻的美满。她身后,一群孩子争抢着地上的糖果。而她的儿女,也会在这土楼里度过自己的孩童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