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存法则
自己终于克服拖延读完了早已重复叮嘱自己无数遍要完成原著阅读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像是完成观看同名电影的神圣仪式一般,总想在品读完原著之后再好好欣赏小莱的电影——如此,才算是不辜负这一番细细品味文学名著的惬意时光。
通过书中主人公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描绘出了“美国梦”时期整个社会“物质化”的人生百态,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自己所处环境与书中时代背景的惊人相似,那就让我们走进其中,领略那些作者想要教会我们的生存法则吧——
评判在我看来是个带有消极主义色彩字眼,不仅是“批评”也是“评判”,批评他人在自己眼中的所谓“不堪”与“不满”,用自己个人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自己为人处事的style,我真的很疑惑:他人的行事风格是否符合你的标准对你而言有很重要的意义么?如果你是他,你能做到或遵从你眼中的“五星级标准”到什么高度呢?
在文章开篇,尼克就以父亲对自己的忠告为引,阐明了自己为人处事的一条“铁律”,尼克也坦言“这种习惯使我见识了许多古怪的性格,也让我领教了不少极其无聊的人物”,有人说他像政客,给人以高度的信赖让他在并非情愿的心理状态下被人倾吐衷情,虽然他并不想知晓别人的隐私。这让我更加恐惧这信息时代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各种网络暴力现象:很多人都在对公众人物的言谈举止评头论足颐指气使,不论是为了发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公或是简单的想体验一次身为“太平洋警察”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他们都在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享受着对他们“言无不尽”的无限快感——大家都沉浸在这种网络构建出来的理想帝国里随心所欲又乐此不疲。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那些喜欢打听他人隐私胡乱传播八卦的邻居、同事或是亲戚朋友,他们也是在丧失基本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在对他人的生活进行着残暴又“理所应当”的伤害,那些打着“为你好”或是“出于关心”的幌子对你的个人生活与个别行为妄加评判恶意揣测的所谓“朋友”,我们除了原谅或远离,只能不忘提醒自己:“基本的道德观念并非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东西”。
在消费主义社会,我们常常把消费品视为人格的外在符号,也就是说,社会对某个人的定位和看法,是依据这个人所拥有的消费品而做出的,单单依据外在的消费品所随便评判他人的结果又有多么靠得住呢?不随便评判别人,是因为事物的本质和表象往往不相符合,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一回事。
道德上的自省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底线,恰恰相反,这需要坚定的道德立场。也是在开篇,尼克阐明了自己的道德立场:“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后,我恨不得世人全都穿上军装,永远向道德立正致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鉴定的道德立场,尼克才会走到他的大学同学汤姆和远房表妹黛熙的对立面,和原本素不相识而且声名狼藉的盖茨比站在一起。其实,作者所提倡的道德是美国中西部的传统伦理,但这种伦理对诚实和良知的强调,仍是普世皆同而且长久不会改变的。
身处上流社会的汤姆和黛熙,他们的推卸责任直接导致了盖茨比死于非命,而乔丹高傲冷漠的外表下所掩盖着的,是说谎成性的可耻习惯,他们都已经丧失了在尼克看来身而为人所需要坚守的道德底线。汤姆,出生名门贵族,毕业于耶鲁大学,年纪轻轻便是全国知名的橄榄球健将,仅从其光线的外表来看,应该是个值得令人尊敬的人,但到了小说最后,尼克却几乎连手都不愿意跟他握。所以,当尼克最后一次跟盖茨比告别的时候会说:“他们都是烂人,那帮混蛋全部加起来也没你高贵。”盖茨比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只是为了找回因贫穷而失去的爱情,即使他是个来路不明的私酒贩子,我也认为他的灵魂比汤姆和黛熙高贵得多。
其实当下我们大多时候所身处的环境,会使我们暂时对人世徒劳之悲哀和易逝之欢欣丧失兴,就像是盖茨比身边那些食客,是那阵在他的梦想破灭之后飘散的污浊灰尘,但在我们内心深处,仍旧渴望重新呼吸到那新鲜纯净的空气。
世间无常,生活不易,我们渴望如盖茨比那般追寻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梦想,却又害怕像盖茨比一样面临梦想化作泡影的悲哀,我们的强敌来自外界又诞生于我们自己内心。如今的自己,总是很难像小时候一样言明喜恶善恶,我不想究其缘由,正如我不再年幼,也不再拥有那年少的大把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