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象征着什么
英歌舞——象征吉祥的舞蹈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最有气魄、最活跃的民间舞蹈。潮汕的男子以善跳英舞为荣,女子也以男方英歌跳的好坏为择婿条件之一。
英歌舞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108 名好汉为营救卢俊义化装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表现手法多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在潮州民间,认为跳英歌能驱走歪风邪气,确保平安。
至今,在过年或民俗节日里,跳《英歌舞》仍为欢庆节目。
英歌舞原先舞者108人,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加上扮戏和武术表演。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潮阳英歌舞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
在潮汕普遍的民俗祭祀、喜庆节目的群众性观赏活动中,潮阳英歌以其驱邪除恶、祈福迎祥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格外青睐。潮阳英歌把南派武术、潮剧、潮汕民间舞蹈、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门类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一群体广 场舞蹈显得丰姿多彩,美不胜收。、
潮阳英歌舞在实践中流传、转化,形成了不同的英歌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馆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击槌3下或4下构成一组动作, 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5槌、打7槌构成一组动作,也有打8槌、打10槌、打11槌、打13槌构成一组动作;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
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其特点是稳健中见潇酒,古朴中现圆活。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变,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三类,即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
对打套式是运用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等表演程序,融进了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由于南派武术的有机溶人,因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勇猛威风。
南山文派英歌的特点是参舞的队员不是全执舞棒,而是前部分的队员两手各执舞棒,后部分的队员则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槌鼓***鸣,热烈活泼。
在舞蹈过程中,间或出现“渡江”的表演程序,使得舞蹈旋律具有峰回路转、浓淡有致之妙。这是南山文派独有的特色。
南山武派英歌的队伍结构和表演形式,类同南山文派,所不同的是武派没有“渡江”形式,武派的特点是在阵图的变化中,每每出现一组由打20多棒到30多棒的“敲击组合”,突出“武”的威勇,使得场面更加雄奇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