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早年不学易而晚年学易

从《论语·述而》篇看,孔子的易学观曾经有过很大的变化。孔子早年以前,不但不好《易》,反而视好《易》为求“德行”、“逊正而行义”的对立面。到晚年以后,他一反常态,好《易》竟到“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痴迷地步。孔子晚年易学观的这种转变是因为他发现《周易》一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有“古之遗言”。这种认识,可能是孔子见到了鲁太史所藏、载有“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的《易象》一书所致。传说今本《易传》系孔子所作,今本《易传》某些部份和《易象》的关系,可能也象已修《春秋)与不修《春秋》一样。由此看来,孔子晚年的易学观和孔子关于《周易》哲理的阐发,其中固然有孔子自己的创造,但毫无疑问,他也汲取了前人的成果,有其历史的渊源。

《论语·述而》“五十以学”章的“易”字《鲁论》作“亦”不可从。又认为此章是孔子晚年深入学《易》后的追悔之言。因为在晚年以前,孔子视《周易》为卜筮之书,采取排弃的态度,因此不可能发出“学《易》可以无大过”之叹。只有在“老而好易”,认识到可以“观其德义”之后,才会说出这一番追悔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