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龙海海澄月港公园的历史
月港古文化 月港古文化 1、海澄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 坐落于月溪西面的龙海二中校园内,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殿大成殿、前殿的两厢、 后殿的崇圣阁以及庙前的泮池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 2、容川码头、武圣殿和古店铺遗址 从文庙出来,向东走50米, 再沿西门桥南面的小路走进去,就可以看到多处历史遗迹了。 当年的港市遗址,今仍依稀可见。 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七个古码头。 并在古码头附近出土过古船的大铁锚(今存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在容川码头旧址,有一道石板路伸入江中, 码头以东的港口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桥上仍可见桥墩残垣。 容川码头附近的“豆巷”,是当年月港最热闹的贸易集市。 百余公尺的笔直巷道上,街容店貌仍作为古迹按原样保存。 豆巷内有供奉关帝公的“武圣殿”。 3、晏海楼 港口的东端, 有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六角柱形四层古军事建筑——晏海楼。 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极盛之时,倭寇常来偷袭。 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率兵在月港打击倭寇。 为加强海防,海澄县城筑起石城墙,驻兵防守, 并建晏海楼、镇远楼,“以障海口东北之虚”。 如今,晏海楼仍巍然屹立。 晏海楼又名八卦楼, 它象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的港口附近。 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 原系一座军事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 古月港原是龙溪县八、九都地方,处于沿海边陲,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 “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 已成为“繁华甲一方”的“东南小苏杭”, 官方虽三令五申地宣布海禁, 都不能阻遏它和东、西洋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 因月港的繁华而诱致 东洋倭寇前来劫舟夺货、焚屋杀人; 欧洲殖民者以浯屿为据点,勾引走私商人搞秘密买卖, 并进行武装劫掠,造成东南海疆长期不安宁。 明朝政府在民族英雄戚继光肃清侵犯月港的倭寇之后, 于隆庆元年(1567年)在月港设立海澄县治,寓意“海疆澄清”。 后在原有古堡基础上建筑海澄石城,驻兵防守。 为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 知县翟寅于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年), 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台,“以障海口东北之虚”, 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取名晏海楼。 楼的底层设有枪眼多处, 并辟一条暗道直通县衙(今党校食堂)。 这样,晏海楼瞭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 大泥铳城、镇远楼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 晏海楼建成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 如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大股海盗在闽南沿海一带劫掠烧杀, 而波及月港; 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与清军也在海澄进行多年争夺战, 故晏海楼只剩下残破的楼基。 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697—1709年)知县陈世仪任内修建一次, 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严景“从新重建, 厚筑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层。 后门石碑上刻有“揽秀毓奇”四个字。 民国八年(1919年)和解放后的1958年也曾整修过。 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楼,便是清代重建的造型。 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 它吸引着不少当时的文人墨客,登楼怀古,赋诗酬唱。 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 如张燮的《登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 现存晏海楼有四层,高约30米 ,对角宽约8米。 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 4、萃贤坊 从晏海楼出来,不远就是月港公园, 内有一尊锈迹斑斑的明代大炮,还有几块石碑, 从后门出去,就到了中山路,一眼就可以望见萃贤坊。 萃贤坊是明嘉靖己酉年(1549年)龙溪知县林松、 县丞刘宗用为赞誉弘治甲子科吴元、 正德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张贺、癸酉科陈萸、 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登相距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 为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式,单檐庑殿顶,正脊微弧, 正吻为鱼尾状,正楼柱头用“丁”字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屋顶, 补间斗拱为二斗三升式,保存较好,但北次间被民房围砌。 5、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历史上曾有多次大规模修葺, 如明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庙群保存相当完好。 庙座北朝南,广场宽敞,规模颇大,木雕艺术,古雅别致,亦颇壮观。 城隍庙奉祀汉代忠烈人物,系从福州城隍庙分灵, 故海澄城隍庙挂匾为秩二品“威灵公”。 据史册记载:福州城隍庙在清初被升格为福建都城隍,统辖台湾, 因为康熙年间,台湾是一个府,隶属福建,时“九闽”,因此。 福州城隍庙则是全省各地以及台湾岛上城隍庙的祖庙。 周苛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坚守荥阳城,当项羽攻下城池时, 周苛被俘,项羽封他为上将军,享万户侯, 但周苛忠贞不降,并怒斥项羽,于是被烹而死。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