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国内没听说精武会
精武体育会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建立的。宣统元年(1909)冬,此时正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受孙中山委托,云集上海,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恰值西洋大力士奥皮音来沪,在北四川路52号阿波罗影戏院(今中行大楼六楼)表演举重健美演出时,口出狂言要与华人较量,并带轻蔑口吻,称华人为“东亚病夫”……。翌日,奥皮音的言行见报,引起沪上爱国人士的极大义愤。
(一) 伸张正义,为民争气。
为证实华人是不可欺负的,同盟会骨干陈其美(后任沪军都督)、农劲荪、陈铁生、陈公哲等人,力主邀请霍元甲到沪与奥皮音一比高低,以刹洋人嚣张气焰。
1909年12月下旬霍元甲应邀来沪比武,但因奥皮音托辞要到外埠,故相约于次年春比高低。1910年初《时报》刊登张园等人设擂比武广告:“中国大力士霍元甲君为北省拳术之冠。去年在敝园演技三日,无不称赞。”
1910年4月霍元甲偕徒刘振声第二次抵沪,请陈公哲作翻译访奥皮音,经数度商洽,订立生死条约。再次在张园搭架擂台比武,但届时奥皮音仍失约未到,后得知奥皮音害怕霍元甲的高强武艺,不战而遁,自此霍元甲威名大振沪上。事后,霍元甲于1910年4月19日至21日《时报》上以中国大力士的名义连登三天广告,内容为:诸君有愿比试者,即以入场券款作彩,除园主二成扣外,余均归胜者。如愿比拳脚更佳,惟须早日挂号,以便在华界禀请租地也。再来函欲学诸君鉴,来函甚多,不胜遍复,怅甚,等比较后,拟立一学堂,以副诛君雅意,并提尚武精神,亦快事也。 此则广告中已可看出霍元甲有在沪办学堂之意。
(二)创办精武,传授武术。
邀请霍元甲来沪比武是陈其美策划,时霍元甲威名大振,陈其美考虑到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建立***和,需要大批军事人才,顺势提出:“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经商议,决定创办精武体操会(精武体育会前身),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主持精武技击并习军事。1910年6月以霍元甲的名义,在《时报》上刊登建会广告,内容有:宗旨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年龄十二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合格,会费鹰洋二元,本会现蒙巡警局批准立案。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中国精武体操会正式成立,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霍元甲亲自授拳,还有其徒刘振声及后来赵汉杰、陈其美、农劲荪也常来会指导。第一批学员73名,采用武术传统教授方法,以师带徒,传授拳术。第一批学员有陈公哲、丘亮、李迪初、姚蟾伯、王维藩、卢炜昌等。自此,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诞生了。
(三)元甲遭害,精武萧条。
因霍元甲在张园连胜赛擂对手,后在王家宅成立了精武体操会,担任武术教练,名声渐大。当时沪上三元里(今鲁关路附近)日本人技击馆得知此情后,从日本挑选了十余名柔道高手来上海挑战,霍元甲偕徒刘振声应邀前往日本技击馆切磋技艺。在日方一再要求下霍元甲与日本柔道会教师较量,“日方图袭元甲,元甲反袭日方……乘势一推,竟跌日人于天阶中,不幸断其右手(骨折),虽无心伤害,终不免于不悦。”从此日人与霍结下怨恨
正当霍元甲主持精武体操会精心培养骨干,以图大展伟业之时,却遭日本人的“陷害”。因误服了日人上门兜售的丹药后咯血病加剧,急送新闸路中国红十字医院医治二周后逝世。据《精武本纪》记载“力士殁之翌晨,秋医(日本医生秋野)已鼠窜归窟,力士门弟子大疑,检力士日服之余药,付公立医院察之,院医曰:‘此慢性烂肺药也’。……”霍元甲自应邀抵沪至被日本人所害,时仅六个月,他的突然逝世,使精武体操会失去了支柱,会务无形停顿。
(四)继承遗愿,重振精武。
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一批中坚学员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等***商重振精武大计,一致表示:“既感受种种之刺激,复以身受霍先生之教育不能尽,引以为憾,乃约同志继霍先生之业。”于1911年3月3日精武体操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即现民德路南端跨越铁路至北浙江路处),设有两个练习室、图书馆及宿舍,还有摄影室,称为第二会所。
第二会所落成后,会员略有增加,精武事业从低谷走出。聘请商界名人袁恒之任第二任会长,期间主事者已高瞻远瞩对精武的宗旨,精武精神及体智德三育的形成,作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对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社会团体作了认真的探索。这个时期产生了精武最初的印刷品——“中国精武体操学校(会)募捐启”,开始公开向社会募捐,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企盼热心赞助,振兴精武事业。
霍元甲逝世后,精武体操会在经历了一段萧条之后,在第二会所期间,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国四年七月四日(1915年)精武在王家宅练武之用的笪棚,被台风席卷而去,无法练武,因此精武体操会的三名主事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议未来精武新会址之事,陈公哲当即慷慨献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宅地2亩,“乃合姚卢之力,同任建筑”,动工建造了新会舍。1916年4月6日迁入新会舍,并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自此,上海精武体育会步入了壮大与繁荣时期,开创了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
一、体智德为本,确立精武精神。
精武体育会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辅以有益之学科,以最科学之方法整理拳经。旨在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精武精神,强国、强民、强身,提出“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予同胞身上”。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培养一代精武人的精神风貌,把体智德三育的要求渗透于全部会务活动之中。精武体育会的主事者们,始终强调以体育人,寓教于体。把精武精神归纳为:惟我精武会员,一视同仁不分阶级;惟我精武会员善与人同,以觉后为己任;人人摒嗜欲,淡名利、事务求实践,力戒虚骄,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
精武体育会对每个会员制订行为规范,名为“行精武式”:
1、精武之人物:三育训练、获有全能;
2、精武之人格:公正廉明、尊人重己;
3、精武之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平等;
4、精武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以事实;
5、精武之信守:一言一诺、重于订约;
6、精武之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
7、精武之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
8、精武之服务:非以役人、乃役予人;
9、精武之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
10、精武之友谊:爱己及人、视同兄弟。
“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正是上述各方面要求的集中体现。正因有精神作为支柱,所以精武不同于一般武馆。以后制订的以黄、兰、红三颗星为代表体智德的会旗、会徽都体现三育思想。精武会的每一个会员,从一跨入精武大门就接受精武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养成精武人的精神风貌。同时精武会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据《精武本纪》记载:“本会对于会员蹈履上之约束最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介绍者有负责成,工农学商,皆可入会,无阶级,无贫富,惟入会之先,必须审查,入会之后,尤多纠察,苟有不规则行为之见端者,立予除名。”“故会员初则兢兢自守,恐侵神圣之约束,久而久之,躬行实践,则亦入而俱化,行所无事矣。”
二、 摒弃门户之见,发扬武术新风。
精武体育会为弘扬中华武术,首先进行变革,破除了“因袭宗法,师徒秘传”的陋习。提出:各派同源的观点,不争门户短长,熔各派武术于一炉。先后聘请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为赵连和、张富猷、霍元卿、陈维贤、孙赞轩、孙玉峰、罗光玉、霍东阁、陈子正、吴鉴泉等来精武公开传授武艺,荟萃全国群雄于一堂,互相观摩,互相砥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形成了从未有过的武术新风尚。编制了“精武基本十套”,成为精武武术的基本教材,即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精武会员凡学习武术的“必须熟悉此十种方法及他技”。而且规定每年或二年举行一届运动会,每届运动会都进行“精武基本十套”的集体大会操表演。在武术训练上,创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开办初、中、高三级培训班,两年为一期,经考试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同时还创编了技击术军用实施法,培养军事人才。为了普及精武武术,派拳师走出精武大门,深入到大学、中学、小学,女子学校、工厂、军队、团体传授武术,与当今全民健身活动不谋而合。
三、 弘扬中华武术,倡导现代体育。
创建初期的精武体操会,是纯武术团体,随着上海租界的建立,西方经济的入侵,文化的渗透,现代体育开始在沪地传播。精武体育会本着:“以体育居先,体育复以武术为主,参以时代各种运动”的精神,开展了各项现代体育。当时开展的体育运动有:足球、篮球、台球、绒球、乒乓、单扛、木马、飞镖、跳高、跳远、哑铃、平台、秋千、举重、拉弓、射箭、袖镖、飞锤、捻石、骑马、溜冰、狩猎、田径等。当时的精武会不仅在武术项目上人才辈出、成绩辉煌,跃居全国武坛之首,而且在其他体育项目上,名将云集,战绩显赫,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在全市比赛中名列前茅,有的已跻身国内名将行列。
四、乃武兼办乃文,发展中华文化。
精武体育会既是一个社会团体,又是一所公益学校。倡导乃武乃文,发展中华文化,其内涵远远超出了一个体育团体。精武的文化,既继承历史传统又结合时代特点,内容非常丰富,有临池(书法)、图画、国语、摄影、粤乐、铜乐、弦乐、京剧还有影戏、舞艺、医学、旅游、雄辩等。当时武术深造之会员,其书法必佳。1918年成立精武粤乐队,编有近百首粤乐作品,有的流传至今;精武是上海第一个摄影团体;开办中西医兼备的精武医学讲座;精武旅行团始于1922年,每年有20余批达二千余人参加旅游;精武舞艺有:滑稽舞、武化舞、***和舞、三星舞、凤舞、对舞等,每舞都配有粤乐名曲深受欢迎。精武还成立一个雄辩团,专攻国语,充分体现了精武对发展中华文化所起作用。
五、重视妇女体育,建立女子分会。
精武体育会自迁入新会所起,对开展妇女体育有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当各路拳师走出精武深入社会传授武艺时,就把女子学校列为辅导对象,如爱国女子学校技击教练是卢炜昌,崇德女校技击教练是陈士超。1918年6月由陈士超发起建立了精武女子模范团,提倡女子体育,使女子体育不断发展。1920年5月1日精武女子体育会成立,陈士超任主任。精武女子体育会是一个完全有女子组成的体育组织,这不仅使一批女子在会务活动中大显才能,还团结了众多的女子在精武周围,涌现出以陈士超、李志义、冯玉珊、吴秀媛等为代表的精武女杰,上海精武女子体育会是精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重视书刊出版,无文不能行远。
“无文不能行远”,精武体育会的主事者深知这道理,因此非常重视书刊出版,精武所出版的书籍具有明显特色,涉及武术、文化、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据资料反映,精武出版的书目有44种,其中书籍31种,书刊杂志7种,特刊6种,主要书籍都是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精武书刊的作者大多是主要主事者和武术名师,陈铁生著有《国技大观》,罗啸敖著有《精武外传》、《精武内传》,陈公哲著有《测光捷径》,武术总教练赵连和著有《功力拳》、《潭腿》、《达摩剑》等书,薛巩初著有《技击准绳》。当时精武出版的武术书籍14本之多,这批书籍图文并茂,对普及精武武术起了重要作用。精武书刊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上层人事关注与重视,不少书籍都有当时党政领袖的题词和写序文。
七、摄制精武电影,传播精武历史。
为了传播精武事业,1920年精武体育会运用电化手段,先后摄制了五卷精武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精武事业的发展历程,使广大观众了解精武,认识精武,支持精武。这些影片不但随“五特使”访问南洋,成为介绍精武的生动材料,还用来招待住沪各国领事,受到好评。据《精武本纪》记载影片目录有五卷六十五项,可惜这些宝贵史料毁于抗日战争。
八、建造精武公园,大长华人志气。
1917年一热心公益者自署为“隐名氏”,慷慨资助三万金,支持精武体育会扩建。经董事职员联席会议决定,在精武会的右旁,购地十余亩创办一公***公园,取名为“精武公园”,并取世界主义,提出“凡属人类苟能守文明通则者,咸准入园游玩”。1920年春初,精武公园落成。1920年11月7日庆祝建会十周年纪念活动就是在精武公园举行的。社会团体自建一个公园实属首创,这既表达了“隐名氏”造福社会的心愿,又是对租界公园“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帝国主义行径有力的反击,它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其本身,它反映了当时精武事业的兴旺,在精武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页。由于债务问题1926年11月精武公园出售抵债。
九、协办国内友会,开拓精武事业。
上海精武体育会自迁入培开尔路新会所后,会务得到蓬勃发展,会员日益增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舆论宣传相当频繁,影响到处辐射,地位明显提高,凝聚力不断增强。1920年起“上海精武体育会”改名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领导在上海的三个分会,邻近上海的绍兴、南浔首先挂起了精武体育分会的牌子,武术活动随之开展起来。至此,上海精武会派员到各地广泛宣传,积极协办友会。如汉口精武的建立,就是在陈公哲、卢炜昌的宣传与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汉口精武会开成立大会时,陈公哲前去祝贺,并作“体育之关系强国强种与吾国民讲求拳术之必要”的报告。广东精武会的筹建更是得到上海精武会的重视与关注,派陈铁生、卢炜昌、陈公哲、姚蟾伯、沈季修、黄汉佳等六人赴粤协助组织,并举行欢送仪式,由聂云台副会长致欢送词,然后卢炜昌、陈公哲致答词,表示“此次赴粤乃一种应尽之义务,务使有益身心之技击得以普及全粤,籍以淬后青年,俾为他日担当艰巨之准备”。在广东精武的宣传下,汕头分会于1920年成立,继之1921佛山、香港精武会成立。以后又成立了香山、肇庆、新会、厦门、南宁、梧州、桂平、澳门、九龙及广州女子等精武会三十余所,南方的精武事业呈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十、精武走出国门,武术走向世界。
自广东精武会成立,精武武术在粤地传播。广州为通达南洋之门户,精武的影响也随之传向海外。“南洋侨商,曾函粤会,祥询内容,响慕甚殷”。此时,上海精武会会员黄强亚因母丧,返粤后转赴马来西亚吉隆坡报社任职,期间,不断宣传上海精武会情况,使当地华侨商界对精武会留下深刻印象。上海精武会的罗啸敖为广州坤维女子学校重建事赴马来西亚后返沪,谈及“若欲南洋各埠早日成立精武,必须亲自莅马,以遂侨胞仰慕之殷”。于是1920年8月17日由陈公哲、罗啸敖、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五人,称为“五特使”访问南洋。行前,上海精武体育会开欢送大会,对“五特使”出访寄以殷切希望。“五特使”南洋之行***达73天,到了9个地区,作了30次演讲和播放精武影片,深入10所学校传授武术,习操人数224人,参观学校、工厂29次,会见人数400人,赈灾卖画2张10500元,赈灾收入五万元。自此以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各地精武体育会逐渐成立。1922年,越南西贡与印尼的爪哇、泗水、雅加达等地精武会亦分别成立。
十一、建立中央精武,加强友会指导。
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的直接推动和全力支持下,到了1920年,国内外已相继建立了30多个精武体育会。由于各会的国操主任与武术教练开始都是由上海精武体育会派往,因此上海精武体育会与各地友会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推进精武事业的发展,体现“精武一家”的精神,1921年正式建立中央精武,由姚蟾伯、陈公哲、陈铁生、郑灼辰任正副主任。陈公哲将私人地产培开尔路75号私宅赠于精武会作为中央精武办事处。据1926年8月15日的《精武月刊》第52期记载:“中央精武为海内外各处精武之总机关,凡各处精武之国操主任暨教员,均由中央委任,各处精武来往函件务希直书中央精武收……上海精武只为一省区之分机关……”。据记载派往各地国操主任或国术教员有:广东沈季修、香港张俊庭、佛山李佩弦、江西胡昆放、梧洲林君选、澳门卢蘅浦、厦门卢吉明、汉口庞宜之、上海卢炜昌、南洋七洲府主任罗克己、渣华全岛主任霍东阁、星洲女主任吴秀媛、吉隆坡女主任冯玉珊、庇能女主任李志义、西贡陈启英、上海精武第三分会国操主任张子扬,中央精武的建立对国内外友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领导作用,促使精武事业迅速发展。
十二、创办师范学校,培养精武人才。
随着精武事业的蓬勃发展,精武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23年初,精武体育会创办了精武体育师范学校,由卢炜昌任校长,学制为2年。招生对象为身体健壮品行优良,男女生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曾在中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之学历,经学校考试合格者。后由于精武债务问题该校停办。
十三、建中央大会堂,立精武新标志。
据《精武五十年》记载:精武组织日渐庞大,在上海就有总会一个,分会三个,会员众多,活动平繁,凡开大会必须租借舞台举行。1922年,由陈公哲在上海北区横浜桥福德里觅得空地一块,建造精武中央大会堂,由陈公哲绘图纸,会员集资,1922年动工,1923年7月竣工。1924年培开尔路总会撤消,迁入中央大会堂办公。
中央大会堂规模:中为堂座可作运动场。后为舞台,阔二丈许,后台为化妆及演员休息室,堂座后为楼座,全堂上下可放八百座位,堂之两旁有半园柱八,皆紫红色,壁悬盾形反光灯,布置采用宫殿式,堂前入门处有大走廊及办公室,上有藏书室。中央大会堂的建立,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进程的标志,它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和海内外精武体育会场提供了宽阔的室内运动和会务交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