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的其它相关

满清与沙俄作战时发挥藤牌的威力

满清军中装备的藤牌兵,防护性能极好,甚至连早期的俄国火枪都打不穿!

这里谈谈驱逐沙俄的战争。明末西方军队就给了我们枪炮犀利的印象,比起荷兰、葡萄牙等强国,俄罗斯的火枪粗陋了不少,但仍优于清军的鸟枪。所以当他们在东北烧杀抢掠时,面对只有弓箭的达斡尔人赫哲人索伦人,这些并不精利的枪炮仍能带来武器上的震撼。他们曾从当地土著口中得知中国拥有强大的军队且使用大炮和火绳枪作战,并对这个消息暗暗吃惊。但他们之后发现,清军投入的火枪很少,大部分士兵还和土著一样使用弓箭。1652年4月3日,宁古塔章京海色奇袭乌扎拉村的沙俄哈罗巴夫匪帮,因轻敌且一味追求生俘而在大好形势下失利;1654年在松花江进剿斯捷潘诺夫匪帮,为弥补火枪上的劣势而征调朝鲜鸟枪兵一百名并肩作战。1685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都以优势兵力围攻痛剿。第一次作战先后投入水陆大军15000人,其中攻城部队有3000人,俄军只有450人,装备火枪300支;第二次作战投入2000人,而俄军为826人。雅克萨的胜利主要由于清军发挥了火炮的优势。第一次攻城清军投入野战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四十门,俄军只有三门;俄军的火绳枪只能打七八十米远,在远距离难以击穿清军的藤牌;尽管如此,面对这样一支非正规的沙俄部队,清军打得仍不轻松,俄军的枪炮仍不断带来伤亡。第二次攻城的2000名清军只有火枪50支,面对俄军的火枪和手榴弹只能采取围困战术,以火炮猛轰。可以说清军以人数和火炮的绝对优势赢得胜利,但火器总体上仍和俄军有差距。从明代装备火绳枪一直到清末洋务运动,火枪运用仅仅使弩退出历史舞台,却始终没能淘汰弓箭。不过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总比光用冷兵器的要强。

戚继光鸳鸯阵中的藤牌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於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於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笑,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广东省湛江市藤牌

藤牌:一种掩护身体,抵御刀、枪、矢、石的防御性武器,属佐兵器,俗称挡箭牌。北方多是木、铁、皮革制作,长方形或梯形,称盾牌。

广东湛江民间多是圆形藤制,称藤牌。藤牌盛行与各种兵器对练,既防御又进攻,要求胆勇气力,轻足便捷。一般习武,用矛盾对打,单刀盾牌进攻,三节棍与盾牌刀对抗等。湛江民间藤牌多与三叉并用,三叉也称马叉,缘于“湛江人民抗法斗争”。

一百多年前,湛江人民不畏强暴,用收拢稻草谷物的农叉,手持藤牌与法帝国殖民主义者搏斗(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今湛江)),流传至今,成为湛江武术中的常见传统习武项目。吴川民间用藤牌层层搭架,叠罗汉舞狮,称舞貔貅,武术与舞狮合一,气势宏伟。

徐闻县迈陈镇东莞村,用藤牌操练藤牌古阵,十分壮观。一人指挥,三人锣鼓配合。64人分攻守双方,各32人组成4队,攻方使用32件长短兵器,攻上袭下;守方用32个藤牌布防应对。阵式多变,刚柔相济,疏密相通,动静结合,用兵灵巧。阵式内容:单龙出海、双龙出海、四象阵、八卦头、四面埋伏、十字阵、剪刀阵、走园山,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藤牌军

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任藤牌手,“健大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前面“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