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八卦爆料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公布了《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抽取样本来自30所高校。报告指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7%明确表示不结婚,同时理想结婚年龄为27.82岁,平均恋爱次数为1.62,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但结婚意愿存在人群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家庭、学校层级与地域。

同时报告还指出,APP的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婚育观,其中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婚育意愿存在负相关,虎扑的使用与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存在正相关,使用豆瓣与女性的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使用小红书与女性的婚育意愿存在正相关,游戏类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愿,对男性几乎没有影响。

早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大学生作为当前青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而在抑制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对大学生结婚意愿影响突出,其中男大学生最大的顾虑为结婚成本,女大学生受结婚阻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伴随着观念的转型;同时在促进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时也希望兼顾物质支持属性,其中男大学生看重生命历程,女大学生更关注支持功能。在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纳态度上,大学生对试婚性质行为的接受程度最高,对非传统养育观念接受度很低。

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划分为健康奋斗派、焦虑奋斗派、佛系派和躺平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内卷型”(高奋斗、高焦虑、低意义感),且躺平派只约占14%。其中,家庭状况越好、地区发展状况越好的大学生越消极,男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更消极。另外,调查还涉及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和对子女的预期,其中自我预期乐观占比为28.12%,自我预期悲观占比为23%,子女预期乐观占比为83%,子女预期悲观占比为4.2%,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子女的发展更为乐观。

在精神面貌与婚育观的关系上,躺平派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最低,也有更高的女儿偏好;佛系派婚育意愿最高,并且竞争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婚育意愿;乐观群体的婚育意愿均很高,悲观群体的婚育意愿最低;对自身的预期主要影响结婚意愿,对子女的预期主要影响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