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有什么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城山教寺 九女冢 加入日期:2004-08-31 城山教寺

位于长兴县城南21.5公里城山顶上。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城山教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初名慈氏院,后称新安寺,毁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山寺。明冯梦祯《城山寺记》、朱国祚《石城山毗卢佛像记略》均有详细记述。该寺原有庙房30间,分上、中、下三殿,每殿各三间;门口大殿为毗卢殿,户为玉皇殿,后为祖师殿。东西各有一排9间偏屋。三殿间有4只泉水井,终年溢水,甘洌可口。大殿前原有两只“放生池”;大池面积约半亩,水清如镜,小池已淤塞。现存房屋18间,茶叶地数亩,毛竹山150亩。1983年,县博物馆对毗卢、玉皇二殿古建筑进行整饰,修葺一新。同时,重托方池,新建栏杆,寺观周围的元代石刻造像10尊:一佛二子弟像(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一佛二菩萨(毗卢舍那、文殊一普贤);三尊主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等保存完好。这些古代早期传统的勾线浅浮雕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顾渚山唐宋摩崖石刻

  顾渚山唐宋摩崖石刻中唐大历年间,顾渚山产的紫笋茶、金沙泉列为贡品,皇帝对紫笋茶有特别的爱好,诏命湖州、常州刺史每年春季贡茶时到产区"修贡",并建造贡茶院。自此连续作贡达80余年,引来了文人墨客,作诗、题字。故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湖州刺史杨汉公题于唐开成四年(839),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韩允寅等三处。金山村白羊山一组,由湖州刺史袁高、于?、杜牧题名石刻,分别题于唐兴元元年(784)、贞元八年(792)、大中五年(851)。题于斫射?老鸦坞一组:湖州刺史裴汶、张文规等题于唐德宗兴元年(784)、唐癸亥年(843)。石刻已列为县、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良好。(《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九女冢

位于长兴县城西4公里小浦镇柏树头(在蝴蝶村),为隋朝王室仆役的墓葬。据清嘉庆《长兴县志》,相传隋炀帝时,有媪(仆役之妻)生九女而无儿子者,父骂道:“生女不生男,死谁葬我?”后九女都嫁与大户,因感于父嘱,九女鸠材予以厚葬。黄巢(起义)时,长兴大乱,有人发墓巅,有穴可下,见屋一区,壁间隐隐有碑刻图画。1971年修水利,挖出青石板数吨。1981年村民从墓穴中取出汉砖筑屋三间,砖上有“万岁不败”、“坚牢”篆字。系六朝前古砖。

圣 井

圣井在县城东4.5公里下箬寺粮库内。系石砌井壁,深约15米,直径1.5米,水位四季均衡。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广惠院,原有井五口,其中一口为晋永嘉中陈氏远祖所穿,高祖(陈霸先)初生,井泉沸涌,家人汲以浴之,今谓之圣井。余四井亦陈氏所凿。"明隆庆四年(1567)十月,长兴知县归有光撰文,县丞吴承恩书《圣井铭并叙》碑,立于井侧。本世纪60年代中,将碑移县文化馆。圣井保护良好,上置四角圣井亭,并立有文保标志。(《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鼎甲桥

鼎甲桥单孔石拱桥,长15米,净跨6.2米,宽2.7米,高程6.89米,石拱桥两侧砌有明、清建、修桥石刻。桥志铭:"唐陆龟蒙隐居横玉山,建此桥,后圮。明初臧仲和鼎新之,更今名。嘉靖间臧应璧独力修之。万历二十四年(1596),臧懋循合捐重修。"臧懋循为《元曲一百卷》编纂者、出版家,鼎甲桥(集镇)为臧氏故居。(《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畎桥

畎桥清乾隆六十年(1795)建,同治九年(1870)重建。为八墩七洞立柱式石板平桥,长34米,中孔净跨5.2米,宽2.1米。桥墩桥梁两端雕凿有水兽头面,栏板之间用莲花柱连接,栏板内雕以图案,桥墩并列砌置。此类桥梁在县内仅此一座。198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韩彦直墓

韩彦直墓建于南宋。韩彦直为抗金名将韩世忠长子,曾任温州太守。墓在二界岭邱家村的白杨?。有墓道、神道碑,有石马石羊、石仲翁。据《咸安韩氏宗谱》韩氏后裔迁居长兴白岘乡水曲?。(《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长兴发现自新石器─商周─西周─春秋─战国─汉代─东汉─唐宋***20余处古文化遗址,已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分布在环沉、高门楼、台基山、和平狮子山、步云桥、庄?、仙山、篁墩、毛家漾、画溪桥、长岭、方山窑。遗址出土的古文物收藏在县博物馆。(《长兴县志》卷二十三文化)

钟楼

在长兴县雉城镇县中百公司后院,钟楼系歇山顶双檐式单体木结构建筑,飞檐画栋,翘角垂 铃,结构稳重庄严。钟楼原是大雄教寺的一部分,大雄教寺原名报德寺,是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 (560)为太妃所建,寺址原在城西1里。明初,元帅耿炳文筑城壕,于洪武二年(1369)迁建到 城内,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有司,其左侧建有钟楼,高凡3层。钟楼大门朝南,卷顶门洞,两扇石品门左右分开,在门洞两边墙上有斗大的“钟楼”两字, 正书。在第三楼,大铜钟悬挂在中央,钟通高2.05米,钟身高1.46米,钟壁1.12米,钟壁厚10厘米,重2000余公斤。钟口呈瓣莲花形,钟体铸有纹饰,顶端有一圈莲瓣纹,上股方内铸饰八卦图案,下股方内铸有铭文“洪武七年龙甲寅二月三日吉时铸造,长兴知县萧涧、守御千户所官刘显 ……”此钟铸造规整,造型精美,形体宏浑,系仿唐宋风格,把铸造、声学、书法融为一体。

大成殿

位于今长兴中学内。原名孔庙,又称学宫、县学、庙学。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 庙址在县城东门外。建炎中,被金兵焚毁。南宋绍兴十年(1140),县令黄伟迁治所至东太平桥。明嘉靖九年(1530),又以县学偏于东隅且陋,遂迁建到治所之西,箬溪(按廿字河)之北(即今垃)。嘉靖年间告成,隆庆和万历年间曾扩建。现存大成殿、明伦堂及西庑殿。大成殿是庙内最主要的单体建筑,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故又称孔圣殿。重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系歇山顶双层重 檐式结构,周围原有修廊,民国初,修中山公园时,把修廊围筑在殿内,现存门窗亦系民国时所装。殿前有台阶,阶级五出。屋面为泥脊瓦当,屋脊阳面书有“竣极于天”,背面为“文光射斗”等八个大字。1963年、1980年,长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缮。明伦堂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后有维修。系硬山顶砖木结构,明、次三间。西庑殿也系硬山顶砖木结构,明、次、梢九间。孔庙内还保存着嘉靖四年陈凤梧书“孔子赞碑”,嘉靖九年“圣谕碑”、嘉靖九年“御制正孔 子祀典记碑”、嘉靖九年“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碑”、嘉靖三十八年姚一元撰文、徐中行书,减继芳篆额《长兴县新置学田记碑》、隆庆六年徐中行撰文,减懋循书《长兴县新修儒学记碑》、万历 二十四年丁元荐撰文,冯伟篆额,钱中伟书《长兴县重修儒学记碑》、乾隆三十二年知县方伯撰文《长兴县儒学记碑》等10余石,现已移县博物馆。1983年,大成殿、明伦堂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